注塑制品缩痕(凹陷)难以消除?从设计到工艺的深度优化方案

发布日期:2025.09.08 类别:常见问题

缩痕是制品表面因局部收缩形成的凹陷,常见于壁厚突变处、加强筋根部、柱体底部,不仅影响外观,严重时会导致结构强度下降(如凹陷处应力集中)。其本质是熔体冷却收缩不均,解决需从设计、模具、工艺多维度入手:

•     制品设计优化:壁厚差过大是主因(超过 2:1 时必然出现缩痕)。需采用等厚设计,厚壁区域通过渐变过渡与薄壁连接,或在厚壁处增设工艺孔(如直径 5mm 的通孔),减少局部体积;加强筋高度不宜超过壁厚的 3 倍,根部做 0.5-1mm 的圆角过渡,避免料流死角;柱体底部可设计成锥形,而非平面,引导熔体均匀填充。

•     模具结构调整:冷却系统分布不均会加剧缩痕。厚壁区域需增设独立冷却水道(直径 8-10mm),水道距离型腔表面不超过 15mm,且采用随形水路(贴合制品曲面),确保冷却均匀;模具浇口位置需避开厚壁区域,优先采用多点浇口或扇形浇口,让熔体同时到达各部位,减少填充时差;排气不良会导致局部熔体填充不足,需在缩痕对应位置增加排气槽(深度 0.03mm,宽度 5-10mm)。

•     工艺参数精细化控制:保压不足是缩痕的直接诱因。需提高保压压力(通常为注射压力的 60%-80%),并延长保压时间至制品表面完全凝固(可通过称重法判断:当制品重量不再增加时,保压时间足够);熔体温度过低会降低流动性,导致厚壁处填充不充分,可适当提高料筒温度(如 PC 料筒温度从 280℃提至 290℃),但需避免原料降解;注射速度需分段控制,填充厚壁区域时放缓速度(如从 50mm/s 降至 30mm/s),让熔体充分排气,减少收缩应力。